最近股票配资的最新资讯,《梦华录》中的“神仙姐姐”和晓哥的回归让观众惊喜不已,纷纷称剧组请来了“晋江文中的言情男女主”。除了这两位人气演员,剧中的其他演员同样展现了精湛的演技,尤其是徐海乔饰演的欧阳旭,凭借其一心追求中举、升职后又抛弃赵盼儿的渣男形象,深得网友关注和调侃,甚至被戏称为“带薪追星”。
其实,如果我们把目光放到古代历史上,就会发现,古人对入朝为官的执着,远不亚于皇帝对长生不老的渴望。比如李白,他一直梦想着能“为帝师,匡朝堂”,虽然明知道伴君如伴虎,稍有不慎就可能招来杀身之祸,但为何依然如此执着呢?
一部分文人像李白、王安石一样,参加科举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抱负,想要为国家做出贡献;然而,更多的人只是追求当官这个荣耀的身份,享受其中的福利和稳定的退休生活。那么,为什么古代人会如此看重做官呢?
展开剩余80%首先,古代当官有着极其诱人的福利。虽然“伴君如伴虎”,但官职带来的好处,的确让不少人无视潜在的风险。进入官场后,国家会分配土地和房屋,还定期发放俸禄,保证你衣食无忧。比如白居易在《观刈麦》一诗中提到:“利碌三百石,岁晏有余粮”,足以看出,古代官员的基本生活保障相当充裕。
其次,成为官员是古人光宗耀祖的重要标志。当官后,除了能收获社会的尊重,还可能迎来大量的礼物、贿赂,甚至美人的青睐。如果当上贪官,日子简直过得如意安逸。而且,只要努力不懈,升职加薪几乎是必然的,甚至有机会成为皇帝身边的红人。
最重要的是,古代官员在年老后,拥有其他百姓无法企及的福利。退休后的官员会有固定的退休金,不像普通百姓那样为晚景忧虑。即便是暮年,他们的生活依旧可以过得舒适安逸。
当然,这样的“退休金”并非每个官员都能轻松获得。早在春秋战国时期,虽然已经有了退休制度,但由于当时的社会生产力低下、自然灾害频发,连官员的退休金都不一定能得到保障。最初的退休金制度多是一些达官贵人才能享受的福利,他们身份显赫、家财万贯,老年生活也不用愁吃穿。这一制度的存在,显然对普通百姓是不公平的。
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,退休制度也逐渐得到了完善。到清朝时,退休制度才有了明显改进。清朝规定的退休年龄为60岁,比之前的70岁提前了整整10年。而且,只要超过退休年龄,所有官员都可以领取退休金,尽管退休金的数额不等,但能有退休金的待遇,在当时已经是比前朝更为优越了。
那么,清朝的退休金到底多还是少呢?历史上有记载,清朝官员的退休金大致为每年50两白银。乍看上去,白银似乎很珍贵,但换算成今天的人民币,50两白银相当于9500元。对于现代人来说,这个数目似乎并不算多,甚至可以说有些寒酸——毕竟现在随便买个家电就得花掉这么多钱。
但如果从古代的物价来衡量,50两白银其实并不算少。在清朝康熙年间,一两白银大约能兑换一千文铜钱,而用这些钱可以买到大约100公斤的大米。因此,50两白银的退休金能买到1万斤大米。再加上当时官员家庭的日常消费通常为二两白银,50两白银的退休金不仅能够维持官员的基本生活需求,还有一定的盈余。
这样一看,清朝官员的退休待遇似乎并不差,尤其是在康乾盛世时期,许多退休官员在享受优厚的退休金后,选择辞官归乡,过上了优雅的乡村生活,吃茶、喝酒、赏花、与乡亲们闲聊,日子过得舒适自在。
不过,这种理想的退休生活只在康乾盛世时期得以实现。到了乾隆晚期,随着闭关锁国、战乱不断、外来侵略、民生困苦、通货膨胀等一系列问题的发生,清朝的社会环境变得极为动荡。即便官员拥有退休金,也难以确保生活的安稳与舒适,甚至连基本的生活保障都无法得到保证。
综合来看,清朝官员的退休制度虽然比前朝有了改进,但与现代社会的养老制度相比,还是显得有些不足。我们今天的养老制度,通过社会的共同努力,正在不断改善,力求让每一个老年人都能享有基本的生活保障。在现代社会,“幼有所养,老有所依”已经逐渐成为现实,给了每一个人更多的信心和希望。
发布于:天津市同创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